首页/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 正文

【你的骨头也“怕糖”】糖尿病骨质疏松的隐形杀手

来源:高 霞(内分泌科) 发布时间:2025-10-23 09:07 浏览次数:

清晨起床,一次普通的弯腰;人行道上,一次小小的踉跄;这些看似平常的动作,对糖尿病人患者来说却可能带来骨折的风险。研究显示[1],糖尿病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升高32%,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髋部骨折、死亡风险更高(女性升高28%,男性升高57%),且需更长的恢复时间及延迟愈合。

一、高血糖是如何“掏空”你的骨头的?

钙流失加速:当血糖持续升高,肾脏会努力排出多余葡萄糖,却意外“夹带”走大量钙、磷、镁等骨骼必需的矿物质。每天都有钙在悄悄“逃跑”,骨密度自然降低。胰岛素缺失破坏骨代谢平衡:胰岛素不仅是血糖“管理员”,更是骨骼的“建筑师”。它能刺激骨骼新生,促进钙吸收。但糖尿病患者常缺乏胰岛素或产生抵抗,骨骼的“拆解”速度开始快于“重建”,骨质变脆加速。

由糖尿病引发的神经损伤会使患者对关节痛觉反应迟钝,微小骨折不易察觉,直到突然恶化;而血管损伤则会造成骨骼“营养不良”,加速骨质疏松。

二、骨头发出的“呼救”信号

骨质疏松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早期症状易被忽略,但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

1.腰背持续酸痛,久坐后加重,活动后稍缓解;

2.逐渐驼背 ,或1年内身高进行性缩短≥2厘米;

3.轻微外力就骨折:如咳嗽后肋骨疼、弯腰搬物后腰剧痛等。

三、护骨行动:控糖+强骨双管齐下

1.积极控制血糖是首要防治措施

通过饮食控制、合理运动以及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合适的降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预防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根本方法。

2.改变生活方式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

可以选择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或举哑铃、拉弹力带等肌肉训练,通过运动改善血糖的同时,增加骨骼的强度和肌肉力量。可以每天上午9~10点或下午3~5点运动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运动,注意安全,严防外伤。同时避免吸烟、酗酒和饮用浓茶等不良生活习惯。

在运动期间,我们“糖友”还需要预防跌倒,如:选择大小合适的防滑鞋子、避免突然弯腰;居家保持走道光线明亮,避免杂物堆积;浴室需铺防滑垫,马桶旁最好安装扶手等。

3.正确补钙和维生素D

骨质疏松不是简单的“吃钙片”,钙与维生素D缺一不可。食补优先,大家可以参考中国居民常见食物中的元素钙含量表,充足的钙摄入对缓解骨丢失、维护骨骼健康有益。饮食中摄入的维生素D(主要是D3和少量D2)通常很低,但人体的皮肤可以通过日照合成普通维生素D3,维生素D可以帮助我们身体调节钙磷代谢,维持骨骼神经肌肉及免疫系统等有重要作用。

表1 中国居民常见食物中的元素钙含量(mg/100 g)

表2 常见食物中普通维生素D含量[μg(IU)/100 g可食部]

表3成人膳食钙和维生素D参考摄入量

来源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

4.定期筛查:骨头也要“年检”

绝经后女性,50岁以上男性、有骨折史或长期用激素的“糖友”。

建议进行“骨头年检”,检测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无痛无创,及时了解自己的骨头情况,早发现,早干预,避免骨折发生。

四、治疗关键:别等骨折才行动!

足量钙和维生素D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但可能并不足以完全避免骨质疏松,一旦确诊为骨质疏松,还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骨头健康需要“终身储蓄”,骨骼如同一个“银行账户”,30—35岁前积极“存骨量”,中老年后才有足够储备应对流失。对于“糖友”来说,控糖是根本,护骨是必修课,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明天的稳稳幸福,活出精彩。

文献参考:

[1] Wang H, Ba Y, Xing Q, et al. 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 risk of fractures at specific sites: a meta-analysis. BMJ Open. 2019 Jan 3;9(1):e024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