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教育 / 健康科普 / 正文

长时间行走导致的肌肉酸痛怎么办?

来源:刘 琪 王建华(创伤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16 10:25 浏览次数:

长时间行走后,腿部、腰背等部位出现肌肉酸痛,是生活中常见的不适症状,多因运动过程中乳酸堆积、肌肉纤维轻微劳损所致。若不及时缓解,不仅会影响后续活动,还可能延长恢复周期。针对这一问题,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创伤中心医师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即时缓解+后续恢复+提前预防”的科学应对方案,帮你快速减轻酸痛、加速肌肉修复。

一、即时缓解:行走中/刚结束时,快速减轻酸痛

1.短暂休息+拉伸

每行走1-1.5小时,找平坦处休息5-10分钟,重点拉伸酸痛部位:

腿部(最易酸痛):站立时“弓步拉伸”(前腿屈膝,后腿伸直,身体前倾,感受后腿肌肉拉伸)、“小腿拉伸”(脚前掌踩台阶,脚跟悬空下压,缓解小腿紧绷),每个动作保持20秒,重复2-3次。

腰背:双手举高过头顶,向左右两侧缓慢侧弯,或双手撑腰向后仰,放松腰背肌肉。

2.冷敷(针对急性酸痛)

若酸痛明显(如小腿、大腿发紧),用冰袋(或瓶装冰水裹毛巾)冷敷酸痛部位15分钟,减少肌肉充血,缓解紧绷感(注意不要直接贴皮肤,防烫伤)。

3.轻度按摩+抬高腿部

休息时用手掌顺时针轻揉酸痛肌肉(如小腿、大腿外侧),力度以“轻微酸胀不疼”为宜;坐下时将双腿抬高(如垫在背包上),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少乳酸堆积。

二、后续恢复:当天晚上/次日,加速肌肉修复

1.热敷+温水泡脚

晚上用热毛巾热敷酸痛部位20分钟(或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20分钟,水位没过脚踝),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帮助代谢乳酸,缓解肌肉僵硬。

2.补充营养,助力修复

补水:喝温水或淡盐水(避免喝冰饮),补充行走时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减少肌肉痉挛风险。

补能量: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牛奶、豆制品)和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蛋白质能修复肌肉纤维,碳水帮助恢复体力;避免吃辛辣、油腻食物,减轻肠胃负担。

3.次日轻度活动,避免“不动养伤”

次日若仍有酸痛,不要完全卧床,可做轻度活动(如慢走10-15分钟、散步),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避免乳酸堆积加重;避免再次长时间行走或爬楼梯,给肌肉恢复时间。

三、提前预防:减少长时间行走后酸痛概率

1.行走前热身

出发前做5-10分钟热身:原地踏步、高抬腿、膝关节环绕,激活腿部肌肉,避免突然运动导致肌肉拉伤或酸痛加剧。

2.选对装备,减轻肌肉负担

鞋子:穿软底、有弹性的运动鞋(如慢跑鞋、徒步鞋),鞋底能缓冲地面冲击,减少腿部肌肉受力;避免穿硬底鞋、高跟鞋。

背包:选带腰撑的双肩包,将重量分散到腰部(而非仅压在肩膀),减少腰背肌肉劳损;背包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0%。

3.控制行走节奏,避免“急走猛停”

保持“慢步幅、匀速走”,避免突然加速或长时间快走;遇到台阶、斜坡时放慢速度,减少腿部肌肉突然发力。

若酸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肌肉刺痛、肿胀、活动受限(如无法正常走路),可能是肌肉拉伤,需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