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节,家人团圆、朋友相聚,桌上少不了花样繁多的月饼。从经典的莲蓉、五仁,到创新的流心、冰皮,再到无糖月饼,各式月饼总能勾起人们的食欲。但需注意的是,月饼虽为应节美食,却并非人人适宜,也不能够多吃,否则很容易“病从口入”。到底该怎么吃月饼,才能既过足嘴瘾,又守护好健康呢?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内镜检查治疗中心帮您科学吃月饼。
中秋月饼怎么吃才健康?
一、按“味”排序,吃出最佳口感
吃月饼的顺序有讲究,若同时准备了甜、咸两种月饼,建议先吃咸味月饼,再吃甜味月饼。要是有甜、咸、鲜三种月饼(比如包含鲜肉月饼),则应先吃鲜味月饼,再吃咸味月饼,最后吃甜味月饼。若口味更丰富,有甜、咸、鲜、辣四种,顺序需调整为“鲜→咸→甜→辣”,这样能层层递进刺激味蕾,避免味道相互掩盖,让每一口都有清晰的味觉体验。
二、巧搭饮品,解腻又助消化
吃月饼时搭配合适的饮品,既能缓解油腻、帮助消化,还能增添品尝的乐趣。其中,茶是首选搭配:花茶清香宜人,能中和月饼的甜腻;绿茶清爽淡雅,可减轻肠胃负担;乌龙茶香气醇厚,有助促进消化。浓茶和咖啡含有较高咖啡因,过量饮用可能刺激肠胃、影响睡眠,不适合搭配月饼。喜欢饮酒的人,也可以用酒代替茶搭配月饼,别有一番风味,此外,酸性饮品或醋酸饮料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能帮助分解月饼中的油脂,进一步助力消化。而汽水、可乐等碳酸饮料,含有大量热量和糖分,与月饼同食会额外增加身体代谢负担,应尽量避免。
三、严格控量,避免肠胃“过载”
月饼的油脂和蔗糖含量较高,属于高油、高糖、高热量食物。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胃部胀满、腹胀,进而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还可能造成血糖升高,对血糖控制不利。因此,吃月饼必须“适量而止”,宁愿少尝几口过过瘾,也不要贪多。尤其是老人、儿童以及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消化能力相对较差,更要严格控制食用量,一次吃一小块(约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块)即可。即便消化功能良好的成年人,每天吃月饼也建议不超过一块,避免给肠胃和身体代谢带来过大压力。
四、认清“无糖月饼”,避免认知误区
目前市场上不少“健康无糖”月饼深受消费者青睐,但需注意的是,“无糖”仅指不含蔗糖,并非完全不含糖。月饼的主要成分还包括面粉、夹心果仁等,这些成分在人体内最终会转化为糖分。若过量食用“无糖月饼”,同样会导致脂肪和血糖含量超标,对血糖控制不利。此外,“无糖月饼”油脂含量较高,胆囊炎、胆石症、胃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也不能多吃,否则可能增加血液稠度,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肌梗塞等严重后果。
五、选对食用时间,减少健康影响
吃月饼的时间也有讲究,选对时间能最大程度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早上或中午是吃月饼的好时机,此时身体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强,能更好地消化月饼中的油脂和糖分,避免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而晚上则要尽量少吃或不吃月饼。一方面,晚上身体活动量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吃月饼后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另一方面,老人晚上吃月饼,月饼中的高脂肪、高糖分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风险,对心血管健康不利。
六、明确禁忌人群,规避健康风险
由于月饼高油、高糖、高热量的特性,以下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食用,或在医生、营养师的指导下少量食用,防止引发或加重原有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吃月饼会增加胃酸分泌,不利于溃疡愈合;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病人,食用后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引发剧烈胆绞痛及上腹痛;胆结石病人(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吃月饼会刺激胆汁分泌,易诱发胆绞痛发作;慢性腹泻、急性肝炎和恢复期肝炎病人,也需忌食月饼,以免加重肠胃和肝脏负担。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月饼中的高脂肪、高糖分会导致血脂、血糖升高,加重血管负担,可能诱发血压波动、心血管意外;冠心病患者,月饼中的油脂和热量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代谢性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包括食用“无糖月饼”),需严格控制摄入量,避免血糖大幅波动;肥胖人群,过量食用会进一步增加体重,加重代谢负担。
其他人群:患有龋齿的病人,尽量少食月饼,吃完后需立即刷牙洁齿,防止糖分残留损伤牙齿;肝硬化患者,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受损后难以消化月饼中的脂肪,易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温馨提示
中秋夜宴的团圆饭最好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这样能为肠胃留出充足的消化空间,避免吃月饼时进一步加重肠胃负担,让你在团圆氛围中,既能享受月饼美味,又能守护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