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群工作 / 专题专栏 /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建设现代公立医院 / 正文

弘扬延安精神 | 毛泽东延安时期的三个小故事

来源:山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网络侵删) 发布时间:2025-10-30 09:42 浏览次数:

有轿车不坐

延河畔响起的隆隆马达声和清脆的喇叭声,吸引着延安军民。警卫战士们更是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老红军杨辛克,贵州松桃人,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后任抗大学员,八路军129师358旅教育干事、指导员,公安总局科长,豫西地区副专员,贵州省工业厅副厅长、省经委副主任。1983年6月,杨辛克同志回忆起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延安就坐车还是骑马而引发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抗战时期的延安,中央领导到哪里都是骑马或步行。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警卫战士们有说不出的高兴:“这回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在分配车时,毛主席提出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尽管大家都希望配给毛主席一辆轿车,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主管军事工作的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在回来的途中,马突然受惊,将主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左手摔伤了,手腕肿起老高。担任警卫员的杨辛克既着急,又害怕。主席见他紧张,一边安慰他,一边把马缰绳递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出事以后,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毛主席坐,甚至把车都开到主席跟前来了,全让主席给“撵”了回去。

拨亮心灯

193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毛泽东的警卫班战士郭永祥在杨家岭毛泽东住所门前执勤站岗。毛泽东在窑洞里思考问题,不停地来回踱步。那时,延安所有生活物资奇缺,党的领袖毛泽东也不例外,用的是一盏普通的煤油灯。毛泽东将油灯燃着的灯芯压得很小,一闪一闪地发出一点微小的光亮。

由于灯光太暗,视线不好,毛泽东思考问题过于专注,有时会碰到椅子或者其他器物。郭永祥在门外看到了,就悄悄走进屋内,把灯芯挑长,顿时油灯火苗蹿了上来,屋内亮堂堂的。郭永祥转身要走,被毛泽东叫住了。

毛泽东和蔼地问:“多大了?”郭永祥赶快回答:“20岁了。”毛泽东问:“识字不?”郭永祥答:“识的不多,在队伍里学的,200多。”毛泽东说:“年龄还小啊,要加紧学习,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你们的才智。”毛泽东说着,顺手拿起一支毛笔,在纸上写下“节约”二字。用手指着“节约”二字问郭永祥:“认识这两个字吗?”

郭永祥赶快回答:“认识,节约。”毛泽东说:“给我说一下这两个字的意思?”郭永祥得意地说:“节约就是能节省就节省,不浪费。”

毛泽东对郭永祥点点头道:“你学习得不错,对字面意思能理解。”郭永祥听到毛泽东表扬自己了,赶忙说:“我学得不够好,还要学认更多的字。”毛泽东眉头皱了一下:“我们学习要同实际结合起来,同工作结合起来,同党的事业结合起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你能结合咱们的现状,谈谈对节约一词的认识吗?”

郭永祥愣住了,不知所措地看着毛泽东。毛泽东看着郭永祥:“比如节约一词,我们党一再号召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可有些同志就是理解不了,还存在浪费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啊。就拿这煤油灯来说吧,特别需要节约。”郭永祥迷惑地看着毛泽东。

毛主席对毛岸英“约法三章”

“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是毛主席对自己儿子的“约法三章”。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常常都是因子女而引发的,如果他们也用毛泽东的这个“约法三章”,党内又何来因子女而产生的腐败呢?田志芳,四川广安人,1933年参加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营长、团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车管处处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军事代办处顾问。1983年12月他说起延安时期毛主席对儿子毛岸英严格要求的故事,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再一次油然而生。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宽肩、体格健壮,着一身洗得干干净净的蓝布军装,显得很精干。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在哪见过呢?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吃完晚饭,田志芳来到杨家岭沟口的花园。这里原来是个墓地,叫杨家坟。

中央机关搬到杨家岭后,就在这里种上花草、瓜菜,便成了个小花园。这会儿,红茸茸的鸡冠花、紫幽幽的牵牛花、黄澄澄的南瓜连成一片,别有一番情趣。田志芳在一个石羊背上坐下,掏出整风文件准备看上两页。这时,只见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

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毛岸英?”“就是毛主席的儿子。”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给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啊,原来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

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身为领袖的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子女严格要求,使边区军民很受教育。由于党的领导同志都这样以身作则,所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才得以蔚然成风。